《回乡偶书》唐诗原文
——贺知章
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无改鬓毛衰。
儿童相见不相识,笑问客从何处来。
《回乡偶书》注释
(1)偶书:随便写的诗。偶,说明诗写作得很偶然,是随时有所见、有所感就写下来的。
(2)少小离家: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,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。
(3)老大:年纪大了。贺知章回乡时已年逾八十。
(4)乡音:家乡的口音。无改:没什么变化。一作“难改”。
(5)鬓毛衰(cuī):老年人须发稀疏变少。鬓毛,额角边靠近耳朵的头发。一作“面毛”。衰,此处应是减少的意思。全句意谓口音未变鬓发却已疏落、减少。
(6)相见:即看见我。相,带有指代性的副词。不相识:即不认识我。
(7)笑问:笑着询问。一本作“却问”,一本作“借问”。
《回乡偶书》译文
我年少时离开家乡,到迟暮之年才回来。
我的乡音虽未改变,鬓角的毛发却已斑白。
家乡的儿童们看见我,没有一个认识我。
他们笑着询问我: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?
《回乡偶书》写作背景
贺知章在唐玄宗天宝三载(744年),辞去朝廷官职,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(今浙江杭州萧山),时已八十六岁。
贺知章辞官回到家乡,走在小路上,望着周围的一草一木,心里非常激动。他停下脚步,站在高大的老槐树旁,自言自语道:“这里的景色真是陌生又熟悉,五十年前,母亲就是在这儿哭着和我道别的,那时我年少气盛,只想出去成就一番事业,现在看来,还是家乡好啊!”说着说着,便哭了起来。
突然啊,他听见“快来追我呀!”的叫喊声,一看原来是几个小朋友在玩游戏。于是啊,他喊了句:“孩子们,慢点儿跑,小心别摔着了!”那几个小孩听到贺知章的叫声,连忙跑过来。有的歪着脑袋看着他,有的对着他笑,有的还指着他问:“老爷爷,您是从哪儿来的啊?”贺知章听到五十年没听过的家乡话,禁不住又热泪盈眶了。是啊,年轻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乡,从没回过老家,这次好不容易得到皇上的恩准,辞官归来,一居然隔了五十年,时间过得太快了!
想着想着就写下了这首传颂千古的名篇——《回乡偶书》。
版权声明:本文为原创文章,版权归 有好听 所有,欢迎分享,转载请保留出处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