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cici的月光
育儿问答达人
妈妈首先不要把死亡当成一件非常抗拒的事情。死亡并不可怕,可怕的是对待死亡的态度。
情绪是会传染的,妈妈越是避讳或者一碰触相关的话题就变得一反常态,这样才会让孩子不知所措,因为他看到妈妈焦虑不安了,自己也会敏感的知道“死亡”的话题导致妈妈不开心,本来没有多想,现在他的小脑袋瓜被妈妈挑拨的也开始乱想了。
孩子现在才两岁,一般情况下,哪怕孩子真的接触过与“死”有关的平常事件,一两个星期内也就会忘记这个事情。因为他们心智发育还不完善,周围的事物对他造成的影响微乎其微。
他们所理解的死亡是和悲伤相关联的情绪,等孩子再大一些,他才会对死亡的概念理解的深入一些。等到五岁之后,他会理解的更加深入,也更加正确。他会明白“死”就是结束了,没有了,不能继续了。但是,他们还是不明白死亡的真正含义。不管是人,还是小动物都会有死亡的那一刻,其实他们反而很愿意和大人讨论关于“死”的话题,所以大人要平静的对待这个事情,不妨在讲故事的时候,听听孩子会问你什么问题,你根据孩子的问题轻松解答就可以了,他们不会像学龄儿童那样刨根问底,您也不必像对待大孩子那般多做解释。生命有它发展的轨迹,待到花开之时,孩子自然会明白更多。但是,生命不可承受之重,还是顺其自然吧。祝孩子健康成长!

糯米麻麻Coco
育儿达人
没有必要可以解决回避这个问题。两岁的孩子对死亡还没有什么概念。我们家孩子对死亡这个词语的理解都是到了幼儿园下班小学期,突然有一天问我,妈妈什么是“死”。我说死了就去了天堂,我们看不到的地方,人老了会老死,生病了会病死,其实生老病死本是世间极其普通的事情,我觉得可以给孩子说,孩子自然而然就接受了,理解了。

成长观察
育儿自媒体
即使你不说,到了一定的阶段,孩子也会对死亡有上瘾般的追问。比如,我会死吗?人老完了以后会怎么样?所以,有的人会觉得孩子是哲学家。
在幼儿教育领域,有人提出生命教育,大致包括人与自然,人与社会,人与自己,生死问题,可以归于生命教育的一部分。
在带领孩子阅读时,我们不难发现,无论是格林童话还是希腊神话,有些大人觉得不忍心让孩子接受的内容,心理学家有时候把这解释为现实生活的映射。比如有些邪恶,有些恐怖,即使孩子,依然会遇到。
个人意见是该怎么讲怎么讲,孩子没问就不说,问了,就以合适的方式告知。就生死来说,孩子刚了解时候是忧伤的,这不正是认识生命有长度,从而珍惜生命的契机吗?

轩妈成长记
育儿问答达人
其实家长想太多了,你指望自己很坦然面对死亡这件事,跟云淡风轻的告诉孩子是怎么回事就可以了。
首先,当孩子从妈妈口中死亡是怎么回事的时候,他们并不会想太多,只要家长不带自己对待死亡的任何情绪,孩子不回来有不好的想法,不要用家长自己的想法去想孩子。
其次,有时候孩子的一些不好的想法是来自家长的,因为家长不能很好的面对。很多事情家长摆正自己的态度,才能更好的引导孩子。
最后,家长的思维不要只停留在自己的思想里,多跟孩子沟通,了解孩子的想法。用简单的话解释复杂的事情,不遮掩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态度。

jason妈咪爱育儿
育儿自媒体
我记得有一本绘本叫《一片叶子落下来》这是我给儿子讲的的第一本有关生命的绘本,这本绘本很唯美,将生命的出生,生长,到衰落,通过一颗树上的几片叶子描述出来,语言和画面都很优美。
书中一片叫做弗雷迪的叶子和它的伙伴们经历了四季的变化,逐渐懂得了生命的意义在于经历美好的事物和给别人带来快乐;明白了死亡并不代表一切毁灭而是另一种形式的新生。配上表现四季变化的照片和绘画,更营造出温暖的意境。这个发人深省的童话寓言温馨简洁,充满智慧,1982年出版以来,帮助了千千万万人好好对待生死问题,一直让大人和孩子深受感动。
两岁宝宝还比较小,对于死亡可能无法接受,我建议是暂时先不要告诉孩子那些生冷的东西,可以通过一些绘本,讲解有关生命的起承转合。

用户5543942717
两岁孩子对死亡应该还没有什么概念,这个时候的孩子应该是泛灵论,他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是有生命的,包括一砖一瓦,包括,花草树木。
死亡对他来说不过是一个抽象的词汇,他不会好奇的去深究太多,只是想从父母的嘴里得到一个答案即可。
父母与其纠结元怎么回答他,不如多注意自己对这个词汇的情绪反应,在回答孩子这个问题时尽量简单、平静,使用形象的语句。
比如可以简单的告诉孩子:花开花落,就是一个死亡的过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