暮色刚把天空染成淡紫时,巷口就飘起了《虫儿飞》的调子。不是录音机里的规整旋律,是几个扎着羊角辫的孩子,凑在老槐树下的石凳旁,你一句我一句地轻唱 —— 声音脆生生的,像刚摘下来的葡萄,带着夏夜特有的清甜,混着晚风里的栀子花香,漫在还没散尽热气的空气里。
歌声飘到巷口的老井边,惊起了趴在井沿上的蛐蛐,“唧唧” 叫了两声,倒像是在给孩子们伴奏;飘到墙根的月季花旁,花瓣上的露珠被风吹得晃了晃,像是跟着调子轻轻点头。孩子们唱到 “虫儿飞,花儿睡” 时,都下意识地放轻了声音,连手里的动作都慢了下来 —— 怕惊扰了天上的星星,也怕吵醒了墙角打盹的小猫。
天渐渐黑透,星星探出头来时,孩子们的歌声也慢慢低了下去,只剩零星的几句轻哼,混着玻璃罐里萤火虫的微光,散在巷子里。奶奶的蒲扇还在摇,竹椅 “吱呀” 响着,那首《虫儿飞》的调子却像沾了夜露,轻轻落在每个人的心里,软乎乎的,又亮闪闪的,像把整个夏夜的温柔,都揉进了这简单的旋律里。
